close

SNC00122.jpg 

最近一期的商業周刊提到,未來因為美國為了提振國內經濟而再次大印鈔票(6000億美元的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)的隱憂,甚至還用了一個很聳動的標題:「再見鈔票」,副標題說:你手上的鈔票將因為原物料大漲而越來越薄、存錢不如借錢、抱美金不如抱農金的時代來臨。這些語句確實也吸引了我翻開雜誌一看究竟。

   第一篇文章說明了為什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、鈔票變薄,第二篇文章提到了買美金不如買農金,把代表貨幣功能的鈔票換成可保值的實際物品,是最能保值增值的方法,第三篇文章提到存錢不如借錢,第四篇文章提到有錢人購買普洱茶及沉香的另類投資術。

   可喜的是,商業周刊在每篇可能引起消費者投資行為動機的最後一段,都有提醒消費者投資的風險,第二篇文章提到的買美金不如買農金就請到財經部落格名人「綠角」發言,他說「想要轉進其他的財富一定要注意買進的價格,免得為躲避通貨膨脹卻賠了本金;他提到分批買進、分散風險是面對通膨,想要調整財富的不二法門」。第三篇文章「存錢不如借錢」也是一樣,請到了瑞銀財務管理研究部台灣區主管蕭正義,他提到:「1要考慮所要買的資產價格穩定性,報酬率必須大於借款利率才行;2借錢投資每月本利攤還的金額在最壞的情況下,是否能在你能承受的範圍?每月本利攤還的金額最好不要超過薪水的兩到三成」。上面所提到的都著重在投資風險。

   從財務規劃的角度來看投資,必須從整體考量,「投資最大的風險是死亡風險」這句話常常被多數人所忽略,因為我們投資的目的都希望未來能生活得更好,但是若還沒達到目的就先走到了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階段「死亡」呢?如果是單身還好,若對已婚有家庭小孩的人來說,「未來能生活得更好?」就必須加上問號了,您覺得呢?

   所以,做任何投資前必須先做好個人或家庭的風險規劃,以免賺不到錢還賠上了家庭的未來。再來就是了解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,這部分就有點複雜,一般來說,通常年輕人比老年人能承擔較高比例的投資風險,因為它可以重頭來過機會較多,高資產比一般資產族群能承擔較高比例的風險,但是若牽扯到個人或家庭未來的人生目標,如旅遊、進修、買車、買房,就必須把人生目標達成的時間表列入考慮,舉例來說:如果你預計三年後要買車,卻聽從業務員建議買了一張高額的6年儲蓄險或分紅保險,當你三年後要用錢,你可能會考慮將儲蓄險解約,這樣就會造成損失,而且可能預期報酬率也無法達到,損失的機會成本就更高了。

   從財務規劃的角度來思考,投資絕對不只是可不可以買?買多少?這樣單一的思考,而是全面性、完整性且個人化的完整規劃,在這個金融商品愈趨複雜的時代,若能參考有價值的建議,將能協助你做出風險最低、效益最好的投資決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查理布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